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黄帝祭祀研究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中华民国时期的黄帝祭祀活动

何炳武主编

                                     
  晚清时期,黄帝曾一度成为反对腐朽没落的清王朝封建统治的旗帜。民国时期,黄帝又成为团结国内各族人民共同抵抗外来侵略的象征,其作为中华民族祖先的内涵也逐渐成为唯一的含义。民国时期由官方组织的第一次祭祀黄帝陵,是在外侮日亟、国难方殷的1935年。
  1933年,一些国民党的要员提出祭拜黄帝陵。其中最主要的人物就是时任国民党中央宣传委员会主任、中央党部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主任、立法院副院长的邵元冲。他收到西安《西京日报》社长丘元武寄来的陕西中部县黄帝陵照片后,认为这些照片“殊可珍贵”,由此萌生了祭祀黄帝陵的念头。《邵元冲日记》中写道:“黄帝为中华民族之始祖,故陕西中部县之黄帝陵,应崇其祀典,提倡国人年年祭谒。斯也提倡民族主义之原也。”他认为祭祀黄帝陵是发扬孙中山倡导的民族主义的一种重要办法。为此,他竭力提倡和四处奔走,终于在1935年成功组织了这次祭陵活动。祭陵完毕后,邵元冲的心情是复杂的。一方面,他完成了近年来的一桩心愿,并借祭陵宣传了团结一致、爱国御侮的民族主义,为此而深感欣慰:另一方面,又深为遗憾,因为他认为中枢政要缺乏远虑,对祭陵重视不够,不懂得在国难深重之时通过谒陵激发国民的民族感情。邵元冲的这种心情,在当天的日记中有充分的表露:“此次祭谒桥陵,为民国以来之创举。余年来提倡之民族主义,亦借此而稍申其鼓荡之意。本岁各省皆分别举行民族扫墓,以礼先烈往哲,此实民族历史教育之基本也。惜中枢诸君,昧于远识,未能竭诚将事。”[1]尽管如此,这次祭陵活动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延续了前代的祭陵传统,并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民族感情,表达了“光华复旦”的决心。参加这次祭陵活动的主要人物有代表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监察委员会的张继、邵元冲,代表国民政府的邓家彦,以及分别代表陕西省党务指导委员会、陕西省政府、西安绥靖公署的邵力子、郭英夫、冯钦哉、雷宝华、李成钢、宋志先等。在这次祭拜活动中,还确定了清明节为“民族扫墓节”,岁岁举行仪式。祭祀代表原定于4月5日晨赴中部县(今黄陵县),因雨延期。6日下午5时抵达中部县后,当即谒陵行礼。7日晨8时,各代表斋集陵前,中部县各机关人员及民众有5000多人参加了祭祀活动。参加祭祀的三方面代表均宣读了祭文,其祭文如下:
  民国二十四年(1935)国民党中央祭文
  维中华民国二十四年四月七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监察委员会,谨推委员张继、邵元冲代表致祭于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轩辕氏之灵曰:盖闻功莫大于抚世建国,德莫崇于厚生利民,勋莫高于勘暴定乱,业莫彰于创制修文。粤稽邃古,狉狉榛榛,野处血食,民莫遂其生。于赫元祖,睿智神明,爰率我族,自西徂东;而挞伐用伸,弧矢之利,威棱震詟,莫敢不来宾。武烈既昭,文德乃兴:始制冠裳宫室,粒食农耕;史皇作书,雷岐医经,婚姻丧葬,罔不典制灿陈。治化之隆,无远不届,既迈古而铄今;况乃以劳定国,亦毕生以惟勤。此其所以贻民族保世而滋大者,历四千六百余载,而神功圣德,犹赫赫如在其上,以祐启我后人。昔吾党亦尝凭借威德以号召海内,遂收光复之绩而大义以申。丁兹忧患荐臻之会,长蛇封豕,异族既骎骎以相侵。缅怀创业之耿光大烈,我后人孰敢不力排艰险,以复我疆圉,保我族类,夙夜黾勉以自奋?庶几金瓯无缺,光华复旦,以慰我元祖之灵!又追念建国以来,礼崩乐阙,久未肃夫明禋;乃举祀典于岁之春,聿怀明德,式瞻山陵。谨以复兴之大谊,沥我民族之精诚。庶不愧乎前烈,缵辉光而日新。灵其鉴止,来格来歆!尚飨!
  民国二十四年(1935)国民政府祭文
  维中华民国二十四年四月七日,国民政府敬派委员邓家彦代表致祭于桥陵曰:惟帝徇齐敦敏,精德立中;始制法度,肇修人纪;革狉榛之俗,辟治化之途;六相于以佐隆,百家由兹托始;武烈文谟,迈古铄今;生民以来,巍乎莫尚。弘惟五族,仰托灵庥,远遵盛轨;凡以弼我丕基,必求无忝前烈。缅怀食德依仁之久,弥深水源木本之思。今者烽燧未靖,水旱间苦;夙夜孜孜,常殷怵惕。谨派专员代表举行秩祀,冀林爽之默赞,溥德泽于斯民。鉴兹微忱,尚其来格!
  民国二十四年(1935)国民党中央暨陕西省各界祭文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四月七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暨国民政府,倡导民族扫祭之礼,特派专使,修礿桥陵。陕西省党部指导委员会、陕西省政府、西安绥靖公署,公推邵力子、郭英夫、冯钦哉、雷宝华、李志刚、宋志先等,恭随瞻拜。谨代表全省人民,掬诚祭告于我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曰:
  伏以经纶草昧,肇开配天立极之隆;振立懦顽,必推创制显庸之烈。仰维黄祖创造中华民族以来,圣圣相承,迄于禹奠九州,惟雍厥田上上。自成周建都创业,以逮秦汉隋唐,历千百余年,陕西实为我中华文化集成之地。乃降至今日,竟渐即衰靡。中央乃眷西顾,责以复兴之效。才智短浅,未有寸功;夙夜惕惧,如临于渊。伏念我黄祖干戈靖乱,统一华夏,披山通道,未尝宁居;今有习于怯弱,安于逸豫者,实为不肖之尤,我黄祖之灵必摒弃之。又念我黄祖发明制作,肇启文明,任重致远,以利天下;今有惮于进取,甘于锢蔽者,亦为不肖之尤,我黄祖之灵,更必摒弃之。是用殚诚肃志,瞻对威灵;所冀一德同心,恢弘祖烈。凡我陕人,誓随全国同胞之后,致力于复兴民族,期无忝为我黄帝子孙。惟我黄祖之灵式鉴而祐启之。尚飨!
  1935年确立清明节为“民族扫墓节”之后,中华民国政府和中国国民党每年派人祭祀黄帝陵。在一些年份,中国共产党和陕甘宁边区政府也举行了祭祀。
  1936年清明节,中华民国政府派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祭祀桥山黄帝陵。邵力子主祭,杨虎城陪祭,省府秘书高崇福读祭文,中部县县长王幼成为司仪。祭仪完毕,谒拜轩辕庙。其祭文为:
  民国二十五年(1936)国民政府祭文
  中华民国二十有五年四月四日,国民政府特派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敬祀于桥陵曰:维帝一德如春,两仪合撰,纪纲八极,经纬万端,吊民著阪泉之战,鹰惩昭中冀之诛,律吕秩暝以调,典章灿焉以备,为青史所未有,开黄族之纪元。今当清明之总,特申展谒之仪,虔事惟诚吉,蠲用亨惜冀,悯兹遥胄,锡以宏施,在天默相,俾烽燧之敉宁;率土蒙庥,邀雨旸之时若。四时无沴,羞生小康。敬荐明禋,伏维歆格。
  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两党再次合作,一致抗日。1937年2月10日中国共产党致电国民党三中全会,提出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从2月到9月中旬,国共两党就合作抗日问题进行了多次谈判。1937年4月5日清明节,国共两党第一次在轩辕黄帝陵前举行了共祭仪式。
  参加这次祭祀活动的有:中国国民党特派委员张继、顾祝同,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特派员、陕西省政府主席孙蔚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和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朱德的特派代表林祖涵(林伯渠)。国共两党的代表各自携带祭文来到桥山,列队鸣炮致祭,与祭的有千人以上。除国共双方代表外,与祭的还有广西国内考察团张任民、梁寿笙、王赞斌、梁朝玑、王逊志、尹承刚、黄学礼、西京筹备委员会秘书主任龚贤明、西安绥署交通处长李百朋、省银行经理李维城等。国共双方代表分别恭读国民政府、中国共产党、毛泽东朱德的祭文。三篇祭文如下:
  民国二十六年(1937)国民政府祭文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特派陕西省政府主席孙蔚如,谨以香醴庶馐代表敬祭于桥陵,其辞曰:惟帝制周万物,泽被瀛寰。拯群生于涂炭,固国本于金汤。涿鹿征诸侯之兵,辔野成一统之业。干戈以定祸乱,制作以开太平。盛德鸿规,于今攸赖。今值清明之良辰,援修禋祀之旧典。园寝葱郁,如瞻弓剑之威仪;庭燎通明,恍接云门之雅奏。所冀在天灵爽,鉴此精诚;默启邦人,同心一德;化灾沴为祥和,跻一世于仁寿。庶凭鸿贶,以集丕功。备礼洁诚,伏维歆格!
  民国二十六年(1937)国民党中央祭文
  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四日民族扫墓之期,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追怀先民功烈,欲使来者知所绍述,以焕发我民族之精神,特派委员张继、顾祝同,驰抵陵寝,代表致祭于我开国始祖轩辕黄帝之陵前曰:粤稽遐古,世属洪荒;天造草昧,民乏典章。维我黄帝,受命于天;天国建极,临治黎元。始作制度,规矩百工;诸侯仰化,咸与宾从。置历纪时,造字纪事;宫室衣裳,文物大备。丑虏蚩尤,梗化作乱;爰诛不庭,华夷永判。仰维功业,广庇万方;祐启后昆,恢廓发扬。追承绩猷,群情罔懈;保我族类,先灵攸赖。怀思春露,祀典告成;陈斯俎豆,来格来歆!尚飨!
  民国二十六年(1937)毛泽东、朱德祭文[2]
  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来德敬派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我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而致词曰: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世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尚飨!  
  三篇祭文有三个相同的地方。一是都确认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国民党中央代表云:“致祭于我开国始祖轩辕黄帝之陵前”,苏维埃政府和红军代表云:“致祭于我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二是一致赞颂黄帝的丰功伟业。国民党中央的祭文以“始作制度,规矩百工;诸侯仰化,咸与宾从。置历纪时,造字纪事;宫室衣裳,文物大备”来概括黄帝的主要贡献。共产党中央祭文对黄帝的功德未具体罗列,却作了高度评价:“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三是把发扬中华民族精神作为祭祀黄帝陵的主旨。国民党祭文开宗明义,说明祭陵意义在于“欲使来者知所绍述,以焕发我民族之精神”,希望人们能够“追承绩猷,群情罔懈”,达到“保我族类”的目的。国民政府祭文希望通过祭陵,得以“默启邦人,同心一德”,“化灾沴为祥和,跻一世于仁寿”,表明了团结合作的愿望。毛泽东撰写的祭文,则把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同指导现实斗争紧密结合起来。在追怀黄帝功德之后,笔锋急转,指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强占了我国大片领土,九一八事变霸占东北后,又勾结汉奸,把侵略魔爪伸向华北。“世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辽海燕冀,汉奸何多”,并且坚决反对妥协退让,“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毛泽东、朱德的祭文,表达了对中华民族始祖的深厚感情。祭文根据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号召“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并且对国民党提出了在内政上实行初步改革,以便联合抗日:“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祭文结尾,对民族始祖黄帝发出庄严誓愿:“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这篇祭文表达了全国人民的呼声,集中体现了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中华民族精神。
  正当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际,国共两党的代表同祭黄帝陵,祭文内容有如此共识,反映了炎黄子孙对民族始祖深怀崇敬之情,誓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奋斗的决心。这次国共两党共祭黄帝陵之举,对于第二次国共合作,唤起全国同胞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以及对于推动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次国共共祭轩辕始祖,作为国共两党捐弃前嫌、携手抗日、共御敌寇的爱国创举已经永垂史册。
  1938年清明节,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西安行营上任蒋鼎文和国民政府代表、陕西省政府主席孙蔚如致祭黄帝陵,张国焘以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身份到黄帝陵参加祭礼。由省府秘书刘茵侬司仪。致祭事毕,由蒋鼎文、孙蔚如率全体与祭人员及学生、军队绕行陵墓一周,并登汉武帝祈仙台,拜谒轩辕黄帝庙。嗣后,程潜、蒋鼎文分别为大殿与庙门题写了“人文初祖” 、“轩辕庙”匾额。其祭文分别为:
  民国二十七年(1938)国民党中央祭文
  维中华民国二十七年四月五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会特派委员蒋鼎文代表谨具牲醴鲜花之仪,致祭于我民族始祖黄帝之灵曰:莽莽神州,圣祖始作,扫荡蚩尤,奠定华夏,桥山尺例,万国被化。呜呼!运丁阳九,倭夷肆毒,竭泽倾巢,狼奔豕逐。哀我黎元,罹兹残酷,缅怀遗烈,益深耻辱。披发缨冠,举国同仇,攘彼枭□,奋我戈矛。誓争独立,流血断头,绳绳子姓,共济漏舟。维我华胄,泱泱雄风,地广人众,物力靡穷。艰难缔造,先举丰功,图有救亡,四海景从。不屈不挠,敢告苍穹。灵爽在天,照临下土,云旗车马,庇我疆宇。民族复兴,克绳祖武,令节奉先,来陈尊俎。神其格钦,鉴此精禋。尚飨。
  民国二十七年(1938)国民政府祭文
  维中华民国二十七年四月五日,国民政府特派陕西省政府主席孙蔚如代表致祀于桥陵曰:维帝神圣文武,睿智聪明,泰筴秉符,地媪效祉。礼化浸于萌生,郅治符于玄穆。且也鸣铎专征,止戈为武。蚩尤乱德,逃难辔野之诛鉏;荤粥不庭,爰正朔方之挞伐。是用民族所共戴,亦由我武之维扬。今者辰过上巳,节届清明,展扫惟虔,馨香用荐。尚冀启佑后裔,哀矜下民,运神璇枢,耀灵玉弩。奠大风于青丘,金瓯无缺;阻银河于碧落,玉烛常调。俨灵爽之在空,抱痌瘝而默相。垂鉴至诚,勿孤普译。笾豆维洁,剑舄式临……
  民国二十七年(1938)陕西省政府祭文
  维中华民国二十有七年四月五日,陕西省主席孙蔚如等,统率僚属,谨以柔毛刚鬣之荐,致祭于桥陵黄帝灵前曰:伏以轩辕锡羡,绵三百八秩之春秋;涿野崇勋,冠六十四民之禋祀。崆峒停辔,访道学之真源;昆仑筑宫,极边陲之胜览。修封禅而巡游五岳,导西儒地鬲之搜求;造舟车而汗漫九垓,开今日天空之战斗。综夷鼓青阳二十五姓,谁非神圣之子孙?广戎蛮中国七千封,罔息征行之车驾。有徇斋敦敏之异质,有畏神服教之明威。际兹民族复兴,国维孔固。攀龙髯于天上,宰树瞻谷口而长青;分鹑首于关中,瑞气迎函关而尽紫。徂徕之松,新甫之柏,孰媲蒿宫万木之苍葱?其镇岳山,其薮弦蒲,群震棡鼓十章之骏厉。声灵远赫,民邦之拱护遥叨;仙战交修,外裔之侵陵敢逞?今日者,扫一坯之灵土,俎豆虔供;靖万国之方舆,河山不改。四月维夏,百谷咸滋,感因时九献之芳馨,怀生我万灵之统系。所冀雨旸时若,高陈公玉之图书;还祈氛祲潜销,净洗蚩尤之兵气。嗟嗟!左洪河而右太华,常被鼎湖仙驭之庥;前千古而后万年,恒修关辅明禋之典。呜呼尚飨!
  1939年清明节,中国国民党中央特派中委张继、国民政府特派陕西省政府主席蒋鼎文(民政厅长王德溥代)等致祭黄帝陵。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祖涵、陕甘宁边区参议员高岗率代表团参加了这次祭祀活动。前一日,张继等人步出县城北门至桥山东麓,谒黄帝庙,瞻仰一周,并在七抱古柏及汉武帝挂甲树前摄影留念。6日晨6时,省府人员及中部县长卢仁山等先至桥山陵寝布置礼堂,地方各机关团体、学校部队约千余人,次第到达陵墓前列队与祭。由周宪章司仪,张继、王德溥主祭。其祭文分别为:
  民国二十八年(1939)国民党中央祭文
  维中华民国二十有八年,倭妖扰华,于今九载。中国国民党日诏国人,示以义方。民众茹荼如饴,将士不懈益励;誓必戬灭寇虏,还我河山。谨于民族上冢之日,遣委员张继以香花清酒,敬祭于轩辕黄帝之灵曰:帝德荡荡,民无能名;茫茫神州,实始经营;奋其神武,万国咸宁;肇开文治,亿载作程;后圣缵绪,未备厥全;文有光大,武每逊焉。蛮夷猾夏,有虞已然;祸至季世,弥酷于前;东胡僭据,几三百年;吾党崛起,一扫腥羴;如拨云雾,重睹青天;于昭在上,僾僾颔焉。未逾二纪,鸟夷逞凶;猰貐犷犷,来自海东;巨灵障日,精光岂蒙?巴蛇吞象,骨梗咽中;少康复夏,一旅树功;四百兆众,岂不足雄?越栖会稽,吴终获凶;敢忘申儆,不厉兵戎?收功西北,历有明徵;亿万一心,勃尔其兴;峨峨子午,寝庙斯凭;祥云时出,郁此山陵;云门遗意,拳拳服膺;涿鹿之绩,倘许绍承。尚飨!
  民国二十八年(1939)国民政府祭文
  维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四月六日民族扫墓节,国民政府特派陕西省政府主席蒋鼎文代表,敬祀于轩辕黄帝之陵曰:节序清明,缅追远祖;恭谒桥山,拜展封树;维我轩辕,实奋大武;擒讨蚩尤,奠兹疆宇;爰启文明,舟车网罟;大瞀南针,冠裳万古;子孙绵衍,后乃光前;恢恢文物,漠漠山川;泱泱上国,四裔咸瞻;光华烨烨,如日丽天,偶逢亏蚀,旋复晶圆;史乘昭然,垂五千年;稍就陵夷,忽遭窥觊;封豕东来,既贪又肆;如饮狂药,如中酒醉;四野飙驰,腥膻遍地;国人齐起,元戎有寄;必竭凶锋,虽死无二;洎今搏战,岁半有加;敌势已穷,内外周遮;及其既敝,磔彼长蛇;还吾故土,以贻无涯;敢告皇灵,庶几克家;神其降止,风马云车。伏维尚飨!
  1940年清明节,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特派行营主任程潜、国民政府电派省政府主席蒋鼎文谒祭桥陵。程潜、蒋鼎文如仪行礼仪,全体谒陵人员绕陵寝一周,迨7时典礼告成。其祭文分别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国民党中央祭文
  维中华民国二十有九年,倭妖扰华,于今十载。中国国民党日诏国人,示以义方。民众茹荼如饴,将士不懈益励,誓必戬灭寇虏,还我河山。谨于民族上冢之日,遣委员程潜以香花清酒敬祭于轩辕黄帝之灵曰:帝德荡荡,民无能名;茫茫神州,实始经营。奋其神武,万国咸宁;肇开文治,亿载作程。后圣缵绪,未备厥全;文有光大,武每逊焉。蛮夷猾夏,有虞已然;祸至季世,弥酷于前。东胡僭据,几三百年;吾党崛起,一扫腥膻;如拨云雾,重睹青天。于昭在上,僾僾颔焉。未逾二纪,岛夷逞凶;猰貐犷犷,来自海东。巨灵障日,精光岂蒙?巴蛇吞象,骨梗咽中。少康复夏,一旅树功;四百兆众,岂不足雄?越栖会稽,吴终获凶;敢忘申儆,不厉兵戎?收功西北,历有明征;亿万一心,勃尔其兴。峨峨子午,寝庙斯凭;祥云时出,郁此山陵。云门遗意,拳拳服膺;涿鹿之绩,倘许绍承!尚飨!
  民国二十九年(1940)国民政府祭文
  中华民国二十九年四月五日,国民政府特派陕西省政府主席蒋鼎文代表,敬祀于轩辕黄帝桥陵曰:维帝圣神文武,睿智聪明;泰筴乘符,地媪效祉。礼化被于群生,郅治符于玄穆。且也鸣铎专征,止戈为武。蚩尤乱德,难逃涿野之诛锄;荤粥不庭,援正朔方之挞伐。是用民族所共戴,亦由我武之维扬。今者辰近上巳,节届清明;展扫惟虔,馨香用荐。尚冀启祐后裔,哀矜下民!运神璇枢,耀灵玉弩。奠大风于青丘,金瓯无缺;阻银河于碧落,玉烛常调。俨灵爽之凭依,抱痌瘝而默相。垂鉴至诚,勿孤喁望!笾豆维洁,剑舄式临。尚飨!
  1941年清明节,举行致祭黄陵大典,由国民党中央及国民政府代表彭昭贤主祭,陕西省教育厅长王捷三,保安处长徐砰济,及中部县各界千余人陪祭,礼成并谒陵寝一周。其祭文分别为:
  民国三十年(1941)国民党中央祭文
  中华民国三十年,倭妖扰华,于今十一载。中国国民党日诏国人,示以义方。民众茹荼如饴,将士不懈益励,誓必戬灭寇虏,还我河山。谨于民族上冢之日,遣委员蒋鼎文并派彭昭贤代表谨以香花清酒,敬祭于轩辕黄帝之灵曰:帝德荡荡,民无能名;茫茫神州,实始经营。奋其神武,万国咸宁;肇开文治,亿载作程。后圣缵绪,未奋厥全;文有光大,武每逊焉。蛮夷猾夏,有虞已然;祸至季世,弥酷于前。东胡僭据,几三百年;吾党崛起,一扫腥膻;如拨云雾,重睹青天。于昭在上,僾僾颔焉。未逾二纪,岛夷逞凶;猰貐犷犷,来自海东。巨灵障日,精光岂蒙?巴蛇吞象,骨梗咽中。少康复夏,一旅树功;四百兆众,岂不足雄?越栖会稽,吴终获凶;敢忘申儆,不厉兵戎?收功西北,历有明征;亿万一心;勃尔其兴。峨峨子午,寝庙斯冯;祥云时出,郁此山陵;云门遗意,拳拳服膺;涿鹿之绩,倘许绍承。尚飨!
  民国三十年(1941)国民政府祭文
  中华民国三十年四月五日,国民政府特派陕西省政府主席蒋鼎文代表,敬祀于桥陵曰:维帝德盛阳春,智周寰宇。绍羲农之文德,开汤武之武功。阪泉成统一之勋,辔野严尊攘之义。道光黄族,神协苍穹。兹当节届清明,是用仪修展谒。吉瞻用享,禋祀惟虔。唯抗战已及四年,复兴有象;壮士虽能一德,底定犹稽!伏愿悯兹遥胄,锡以宏施!秉弓剑之威灵,靖烽烟于海甸。馨香上荐,辇跸式临。尚飨!
  1942年清明节,举行恭祭黄陵大典。王陆一、熊斌代表中国国民党中央、国民政府主祭,陕西省财政厅长周介春、审计处长蔡屏藩、省党部书记王季高、委员章兆直等陪祭,地方各界约千余人参加致祭。其祭文分别为:
  民国三十一年(1942)国民党中央祭文
  维中华民国三十有一年四月初吉,民族上冢之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会遗委员王陆一,谨以香花清醴致祭于轩辕黄帝之灵曰:惟元祖奋迹神州,肇造函宇。功开天地,奠民族之丕基;道启洪荒,为文明之创始。首出庶物,而万国咸宁;载焕武功,而四方同理。昆仑云降,坂泉伸斧钺之威;华夏风同,世代衍神明之裔。凤凰大际,八紘而律吕斋声;黼黻人间,九有而衣冠表德。伟制作之施张,夐生民之典则。同文字于广大之宗邦,永威灵于遐荒之震格。春秋绵延,东方史籍无非缵述之文;世界纷纭,中国精神益动邦邻之色。狂倭蠢犯,飞海鸱张。匡恢领土,简励戎行。原陵岁岁,大风泱泱。峻参天之黛柏,肃万祀之馨香。子孙大复仇之义,弓剑悬戡乱之光。惟党誓命,用策群心。必夷艰险,以启山林。复疆原于奋迅,跻民物于升平。已驰域外之师,玄黄苦战;即献国门之捷,青白雄旌。环拱众灵,万水千花春日;精诚遣荐,云门大武祥音。尚飨!
  民国三十一年(1942)国民政府祭文
  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四月五日,国民政府特派陕西省政府主席熊斌代表,敬祀于桥陵曰:惟帝圣开轩胄,化启昆源。义祀朝宗,群伦桄被。桥山在望,陵寝巍然。统一告成,明禋惟肃。溯自东倭构衅,抗战军兴;御侮争存,如今五稔。仗威灵之默祐,振民族之精神。国难虽殷,邦基愈固。和平先兆,正谊同盟。时届仲春,典循展祭。伏冀灵霄雷雨,助炎汉之中兴;复旦星云,启神州之景运。尚飨!
  民国三十一年(1942)陕西省政府祭文
  粤维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四月清明节,陕西省政府主席熊斌,谨率僚属以清酌庶馐之荐,致祭于黄帝桥陵之灵前曰:窃以轩皇定历,绵十世千百岁之春秋;涿鹿升香,冠九皇六四民之禋祀。崆峒访道,悟真术于广成;昆仑筑官,扬威棱于大夏。披山通道一万国,开五洲筑轨之先声;畏神伏教三百年,启九宇弭兵之盛业。有徇齐敦敏之性质,有高明广大之规模。夷鼓青阳,都是神灵之苗裔;风后力牧,群高辅佐之勋名。民族肇兴,国维永奠。曩者璇宫增饰,绀宇更新。复庙重檐,爰本周官之度;细旃广厦,胥沿汉殿之规。金碧凝辉,丹青绚彩。迩值四月清明令节,敬修扫墓之礼,秉命中枢,亲百司处,恭致祭奠。扫一坯之仙垄,俎豆虔供;靖万国之方舆,河山如故。怀生我万灵之统系,展因时九献之馨香。神爽式凭,丕基长固。雨旸时若,聿邀洪范之休征;烽火全消,迅洗蚩尤之沴气。左洪河而右太华,常仰师兵营卫之灵;前千古而后万年,永修关辅明禋之典。呜呼尚飨!
  1942年冬,国民党总裁、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计划和胡宗南一起前往中部县(黄陵)桥山致祭轩辕黄帝,后未能亲自前来祭奠,题写了“黄帝陵” 三字,刻碑为记。
  1943年清明节的祭陵大典,主祭官为国民党中央代表王陆一,陕西省主席熊斌,陪祭官为省垣各机关代表张耀明、王保身、曹声铎、翟绍武、胡颐龄、杨鹏飞、胡寄聪等,参加者还有鄜州师范、洛川中学师生、驻军官佐共二百多人。主祭官为国民党中央代表、中委兼晋陕监察使王陆一,国民政府府代表、陕西省政府主席熊斌。以次上香献爵献花后,恭读祭文并向黄帝陵寝行三鞠躬礼,默念三分钟。全体与祭人员,绕行陵墓一周。其祭文分别为:
  民国三十二年(1943) 国民党中央祭文
  维中华民国三十有二年四月初吉,民族上冢之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会委员王陆一,谨以香花清醴致祭于轩辕黄帝之灵曰:惟元祖奋迹神州,肇造函宇。功开天地,奠民族之丕基;道启洪荒,为文明之创始。首出庶物,而万国咸宁;载焕武功,而四方同理。昆仑云降,阪泉伸斧钺之威;华夏风同,世代衍神明之裔。凤凰大际,八紘而律吕斋声;黼黻人间,九有而衣冠表德。伟制作之施张,夐生民之典则。同文字于广大之宗邦,永威灵于遐荒之震格。春秋绵延,东方史籍无非缵述之文;世界纷纭,中国精神益动邦邻之色。狂倭蠢犯,飞海鸱张。匡恢领土,简励戎行。原陵岁岁,大风泱泱。峻参天之黛柏,肃万祀之馨香。子孙大复仇之义,弓剑悬戡乱之光。惟党誓命,用策群心。必夷艰险,以启山林。复疆原于奋迅,跻民物于升平。时则清除侵略,盟国交亲。条约平等,大义宣明。已驰域外之师,玄黄苦战;即献国门之捷,青白雄旌。环拱众灵,万水千花春日;精诚遣荐,云门大式祥音。尚飨!
  民国三十二年(1943)国民政府祭文
  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四月五日,国民政府特派陕西省政府主席熊斌代表,敬祭于桥陵曰:惟我轩圣,肇启中华。文德武功,神谟巍焕。鼎湖虽邈,犹传弓剑之灵;汉畤难稽,尚著桥山之望。永瞻陵寝,万祀钦崇;光复以还,护维弥谨。近自盟邦敦好,新约完成。幸国家地位之增高,知民族精神之愈奋,誓殚心力,用济艰屯。协气初和,明禋载展。伏冀盛灵默相,胜残符赤水之征;远胄重光,启泰转黄图之运。尚飨!
  1944年清明节,谒祭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陵寝大典,主祭人谷正鼎、祝绍周,陪祭人张大同、王树滋、米志中。各界约千余人参加。6时许举行恭祭典礼,上香献花献爵后,由谷正鼎、祝绍周先后恭读祭文。礼毕,全体绕陵寝一周。接着全体与祭人员下山谒黄帝庙,并举行奉祭仪式。其祭文分别为;
  民国三十三年(1944)国民党中央祭文
  维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四月五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特派委员兼陕西省党部主任委员谷正鼎,谨致于玄祖轩辕黄帝之灵曰:巍巍明后,德无能名,鞭笞宇内,四征不庭。乱者必诛,以命群牧,混一万方,昌大华族。持此大器,遗我子孙,堂堂神胄,定于一尊。跨龙而升,上冲霄汉,攀追莫及,薄海永叹。况在今日,虾夷鸱张,忘我覆育,裂我土疆。莽荡神州,水火斯热,震及寝宫,其何能说。吁嗟吾党,大任在肩,剑及履及,所向无前。惟帝有灵,相我元首,跻于四强,奋作狮吼。挞彼丑虏,还我汉京,以固民德,以奠民生。战战兢兢,惧坠先烈,帝心鉴之,金瓯无缺。桥山犹是,松柏郁苍,敢命执事,恭荐馨香。伏维尚飨。
  民国三十三年(1944)国民政府祭文
  维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四月五日,国民政府特派陕西省政府主席祝绍周代表敬祀于桥陵曰:惟我民族,肇迹昆仑,轩圣勃兴,奄有区夏。武功文德,震耀千秋,释编简之昭垂,缅神灵之赫濯。桥山在望,岁祀惟虔,溯自倭寇横侵,政府坚持抗战,全民振奋,愈战愈强,联正谊以同盟,订平等之新约,敦槃揖睦,胜利当前。凡兹国策之筹维,胥仗威灵之相佑,所冀雨旸时若,丰年占玉粒之盈;烽燧全销,寰宇庆金瓯之固。尚飨!
  1945年清明节,国民党中央及国民政府特派祝绍周代表恭祭黄帝陵,为天雨所阻,由陕西省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员余正东代为谒祭。
  1946年清明节,国民党中央及政府派代表往黄帝陵致祭。
  1947年清明节,国民党中央、国民政府代表田炯锦亲往黄帝陵致祭。
  1948年3月10日黄陵县和平解放。清明节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刘景范、西北人民解放军副司令员赵寿山、政治部主任甘泗淇代表边区政府祭祀黄帝陵。与祭的还有:黄陵县城关民众,黄陵县政府和中共黄陵县委的干部,西北人民解放军“功劳”部四支部的指战员,黄陵师范和师范附小的师生。前往谒祭黄帝陵墓,在苍绿松坊土有一副对联:“光复黄帝陵,扫清蒋胡邪妖氛;解放全中国,建立民主新家邦”。祭亭案上满陈祭菜、酒澧、果品、花圈等。银烛放焰,香烟缭绕,四望群山拱卫,仰瞻古柏参天,典礼隆重庄严。主祭人刘景范、赵寿山、甘泗淇,陪祭人关中分区代表、中共关中地委副书记杨伯伦,黄龙分区代表、中共黄陵县委书记李生,驻军“功劳”部四支部代表、政委徐文礼及市民代表等。
  民国三十七年(1948)陕甘宁边区政府祭文
  中华民国三十七年清明节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刘景范、西北人民解放军副司令员赵寿山、政治部主任甘泗淇等,谨代表边区各界同胞及西北人民解放军全体将士,以香花酒醴之仪,致祭于我轩辕黄帝之陵前曰:伟大的轩辕黄帝,你是我民族的始祖,你是我劳动者的先人,历史的创造者。从你那一时代起,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即劳动生息繁衍于这幅员广大的中国领域,并以自己的劳动、团结和努力,不断战胜黑暗,争取光明。在我们祖国的土地上开辟了锦绣的河山,创造了光辉的历史。历代反专制反暴君的英勇斗争,近百年来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充分表现了我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迄民国十年,中国劳动人民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出世后,我民族前途更大放光明。廿余年来,我中国人民大众,在为祖国独立、为人民民主的伟大革命战争中,已获得了空前巨大的成就。在野蛮的日本法西斯被打倒以后,我国人民大众的任务,是要建立一个独立、和平、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不幸以蒋介石为首的我国反动派,为要维持其祸国殃民的统治,不惜充当美帝国主义走狗,签订丧权辱国的种种条约,将我国主权出卖给美国,发动内战,残杀人民。莽莽神州,遍地腥膻,优秀儿女,任人凌辱。人民公敌蒋介石此种窃国卖国的滔天罪行,较卖国贼袁世凯、汪精卫之流,实有过之无不及。我中华民族劳动人民,已在伟大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钢铁般地团结起来,为我祖国独立、人民解放事业组织英勇奋斗。现在可以告慰于你的,我国人民奋力以求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已在拥有一万万六千万人民的广大祖国土地上建立起来了,人民的力量是空前强大了。民国三十六年,人民解放军已在我祖国的土地上,扭转了美帝国主义及蒋介石匪帮的反革命车轮,使之走向覆灭的道路,推进了自己的革命车轮,使之走向胜利的道路。本年春季,人民解放军组织胜利的进攻,显示着全国人民的解放已为期不远。尤其值得庆幸的就是我西北人民现已胜利地光复了我民族始祖陵寝所在地——黄陵县(中部县)。这是全民族解放的祥兆,新中国诞生的瑞征。不管美帝国主义如何竭力支援,不管蒋介石匪帮如何拼命挣扎,我四万万五千万优秀的黄帝子孙,定能团结一致地在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把革命战争进行到底,坚决、干净、彻底、全部消灭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蒋介石匪帮,早日实现全国胜利。
  中华民族解放万岁!
  轩辕黄帝万古千秋!尚飨。
  1948年清明节,国民党在陕西省政府大楼北端布置礼堂,遥祭黄帝陵,由祝绍周主祭,省府各厅处局长陪祭祀。
  1949年清明节,祭谒黄帝陵墓,参加祭陵者有边区政府代表、教育厅厅长贺连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代表高锦纯,中共黄龙地委书记强自修、黄龙分区专员黑志德以及黄陵县工、农、兵、学、商各界一千五百余人。在晨光曦微中相继步上城北的桥山山顶,通过古柏参天的山路,穿过苍翠的松坊,集聚在陵前的阔场。祭前会场上荡漾着雄壮愉快的歌声:“永远的胜利,永远的光明。”“生活在解放区真是快活。”祭奠仪式庄严隆重,在洪亮的军乐和礼炮之后宣布开始,由贺连成厅长主祭。斟酒、献爵、献花、恭读祭文,烛光辉煌,香烟缭绕,祭毕,贺连成厅长及驻军代表均在陵前发表了讲话。
  1949年清明节,国民政府党代总统李宗仁特电陕西省政府主席董钊为代表遥祭黄陵。典礼在西安新城大楼北面举行,由省政府秘书长蒋坚忍代表董钊任主祭官,省政府各委员及各厅处及师专校长刘安国等陪祭。其祭文为:
  民国三十八年(1949)国民党中央祭文
  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四月五日,代总统李宗仁特派陕西省政府主席董钊代表敬祀于桥陵曰:龙门作史,首纪轩皇,建我神州,功崇德峻。猗维华族,进化独先。宏规初拓,帕米高原。制器垂裳,贻谋微利,四亿同胞,敢忘基绪。缅思谟烈,万祀巍巍,艰难负荷,继往开来。协气昭融,弥伦九有,载荐苾芬,神囊鉴佑。尚飨。
  总结中华民国时期的黄帝祭祀情况,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祖先的含义更加明确,成为团结国内各族共同抵抗外来侵略的有力象征。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所进行的一次艰苦卓绝的民族解放战争。面对强敌,作为黄帝子孙的中国人民团结起来,万众一心,共赴国难,同日本侵略者展开殊死战斗。尤其是国共两党,结束了十年内战的对立局面,求同存异,携手合作,在共同抗日的旗帜下,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中华民族空前的大团结,为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奠定了基础。正如毛泽东所评价的“正是这个战争,锻炼了中国人民。这个战争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3]。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各民族团结御敌、共同救亡图存的斗争需要加强互相认同。在这种背景下,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更加凸显出来。于右任先生在《黄帝功德纪》的序言里称“是中华民族之全体,均皆黄帝子孙也。”“黄帝子孙”的内涵,由汉族扩大为“中华民族之全体”。这一点也在中华民国清明节祭祀黄帝陵的祭文中体现出来,如中华民国二十五年(1935)陕西省各界祭文“凡我陕人,誓随全国同胞之后,致力于复兴民族,期无忝为我黄帝子孙”。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作为黄帝子孙的全体中华民族,面对日本侵略者,“仗威灵之默佑,振民族之精神”,团结一致,共同对敌,最终赢得战争。当中华民族受到外来威胁,共同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害时,民族意识和凝聚力就会迅速增强。而此时,“一些本民族的古代传统(如黄帝对于汉族),历史人物(如成吉思汗对于蒙古族),与本族有关的山水城市(如长白山对于朝鲜族),本族独有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歌曲舞蹈,等等,都有可能被固定下来,不断加工或者神化,最终被人们视做本民族的象征。这些象征或者标志着本民族在历史上的辉煌,或者标志着本民族与其他族群的区别,成为向下一代进行民族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4]。这是对于黄帝成为中华民族之象征的一个现实的解释。
  民国时期,还有一些名人到黄帝陵进行拜谒。如1918年爱国志士于右任于清明节在中部县县长陪同下冒雨拜谒黄陵,并写有谒陵诗一首:“皇祖威灵我欲攀,西征间道礼桥山。弥天风雨伤今日,垂老仓皇过此间。独创文明开草昧,高悬日月识天颜。干霄古柏摩挲遍,挂甲何人亦等闲!”他到南京后即约友人,搜集和整理有关史籍记载,历时十年,辑成《黄帝功德纪》,并亲撰序言,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四月初,由南京仿古印书局排印出版。全书分七部分。第一部分是于右任所作“序”。序中首先肯定了轩辕黄帝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之全体”的始祖,继而概括了黄帝的文化拓植创造之功,并从当时社会现实出发写道:“兹我民族奋图复兴,思缵我远祖之皇烈,国于近世,岂有以四百兆庶众子孙,凭席威灵,而无以遂其国之自由平等?桥山之弓剑可攀!千里万里,千叩万叩,其共誓于我元祖之陵。”序文最后追述编此书的起始因由。第二部分为“黄帝之世家”,分“父母”、“妃嫔”、“子孙”三个方面。第三部分“黄帝与中华民族”,分“战争”、“游历及外人来贡”、“子孙散布”、“中华各民族为黄帝之苗裔”四个方面,第四部分“黄帝与中国文化,分“发明”与“著作”两个方面,其中“发明”又分“衣”、“食”、“住”、“行”、“农”、“工”、“矿”、“商”、“货币”、“文字”、“图画”、“弓箭”、“音乐”、“医药”、“婚姻”、“丧葬”、“历数”、“阴阳五行”、“伞”、“镜”等20项。第五部分“黄帝之政绩”,分“臣友”、“功德”、“祥瑞”三方面。第六部分“黄帝之仙化与陵墓”,分“修仙”、“铸鼎与化升”、“陵墓”、“后人赞颂”四个方面。第七部分为“附录”,有《黄帝本纪》(录自《史记·五帝本纪》)及《中部县八景》(录自《图书集成》五四二)。此书虽有一些内容不尽确切,但毕竟有首创之功,为黄帝研究工作提供了很多便利,至今仍有价值。
  1940年3月,陈嘉庚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曾谒祭黄帝陵。陈嘉庚(1874~1961)先生是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他生于福建省同安县集美村,17岁时迫于生计远适南洋。经过艰苦创业、多年拼搏而成为一个大实业家,在南洋一带具有崇高的威望。抗日战争爆发后,陈嘉庚先生十分关心祖国的时局动荡。为了支持全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于1940年3月率领“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取道重庆,再经陕西三原、宜君等地,5月31日到达黄帝陵祭拜黄帝。嘉庚先生著《南侨回忆录》[5]对于谒祭黄帝陵前后经过有如下记述:
  余自到西安后,拟到中部县(即今黄陵县)谒祭黄陵,故托宜君县长电知中部县长,预备祭陵仪式,并雇照相馆拍影。5月31日早由宜君起程,上午8点钟到中部县界,远见山坡上树木茂盛,异于其他诸山。车夫云,该处便是黄帝陵。县长等已在城外山下等候。由是绕城上进,中间经过大祠堂前,再行两三里到黄陵。该陵原称桥陵,亦系土堆,略作圆形,面积不过二千方尺,高约二十尺,陵前建一亭约二丈方,高一丈余,标“轩辕桥陵”,无石刻物等项。县内学生及县长等百余人来参加。香案上排列果物数品,余焚香行最敬礼,拍照毕,余立亭阶演说,略云:“代表南洋千万华侨,回国慰劳考察,鼓励抗战民气,收取国内军民社会好印象,回洋作宣传材料,冀得增加金钱外汇之动力”云云。
  中部县系光复后为黄陵而设,故县界颇小,城市亦寂寞。余辞谢学生等先回去,同县长往游陵之前后,审其山脉形势,称曰“桥陵”,实有原因,盖陵后有高山,山下有一道山脉隆起,广数百尺,长千多尺,两边地均低平,此山脉直透到陵后,再升起为山冈,高二三百尺,古柏森列茂盛,据县长云,前经核计有六万一千余株(古树虽多,枯则补栽)。余按所谓桥陵者,为必陵后高山与陵墓中间有一道山脉形如桥梁,故有此称也。由桥陵观之,出三代以上黄帝时代,便有笃信风水者,不然如桥陵后方有高山起伏形势之,其左右前面复有小流环抱,近代迷信风水者所言之吉地,诚无出其右也。距陵前敏百公尺,稍右畔有一小山,面积约数亩,高数十尺,有阶可上,不知是人造或天成。相传汉武帝在此求神仙云。游毕下山,至大祠堂前停车,该祠堂,即黄帝祠,庭前有数株大树,有一树圆三十余尺,据云,自远古时代迄今。又一树旁立一碑刻字云:“汉武帝挂甲柏”,传汉武帝征匈奴回,曾卸甲于该树。祠内外尚多可记,惜余已忘之。又相传黄帝已仙去,所葬系衣冠,然史不详载,是否事实,无可考。至陵前小山,传系汉武帝求神仙所造,或属事实,因汉武帝信任方士,欲求作仙,数十年而不悟,确系事实也。
  陈嘉庚先生祭黄帝陵是华侨祭陵的最早记载,他在大陆各地的慰劳视察活动,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嘉庚先生是向毛泽东主席上书建议整修黄帝陵庙的第一人。毛泽东接到陈先生上书后,批转周恩来总理。周恩来总理责成陕西省文物部门于1962年对黄帝陵、庙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整修,随后又进行过多次复修。即此可见,陈嘉庚先生对于黄帝陵的整修工作是十分关心的[6]。
  1940年5月,朱德总司令从山西抗日前线经西安返回延安时,在茅盾等人的陪同下,25日登上桥山,拜谒黄帝陵。
  为了唤起民众和国共两党联合抗日,当时在苏维埃政府工作的谢觉哉,分别在1937年7月和1943年4月,先后两次前往黄陵县谒陵拜祖,并写下《谒黄陵》、《黄陵古柏》[7]等诗篇。
  浪淘沙·谒黄陵
  远望郁苍连,抱岭环川。成林古柏势参天。百里荒原青一点,愈见森然。碑石付荒烟,唐宋无传。茫茫禹甸几千年。汉武驱胡勋尚在,安用求仙?庙貌仰崔巍,孙子宜其。四万五千万有奇。物本乎天人本祖,无限低回。民族惧沦夷,扫墓何为?玄黄涿鹿尚余威。不是人穷才念祖,祖武依稀。
  黄陵古柏
  五千年庙几兴废,老柏数十常青葱。
  蟠根怒出鼍负重,孙枝旁挺虬拿空。
  无碑为柏记年岁,开天辟地洪荒洪。
  武皇逐虏三千里,解甲挂树来献功。
  此树至今两千载,以视巨者孙从翁。
  中州神物此为最,鲁楷秦栎俱下风。
  神灵呵护犹余愤,中霄风雨吟群龙。
  注解:
  [1]邵元冲:《邵元帅日记》,王仰清、许映湖标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2]今黄帝陵庙碑亭立有毛泽东在1937年手书祭黄帝陵文稿碑。
  [3]《毛泽东选集》第三卷, 第1032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
  [4]马戎,周星:《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与发展》,第6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5]陈嘉庚:《南侨回忆录》,陈嘉庚国际学会,1993年。
  [6] 陈嘉庚上书毛主席书:“毛主席:我此次访问西北,于九月亡旬再访延安,途经黄陵县时,顺便拜渴黄帝陵和轩辕庙。院中历代石碑犹在,知年古柏森森,惟庙宇木料多腐坏,势将倾塌,庭中草地。多为农民耕种,陵山多处私坟如鳞,曾查询县长,据说自新中国成立后至今未派人看管。保护山陵标语虽有,但徒有虚名。黄帝陵及我中华民族历史遗迹。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历史文物及各处寺庙尚有保护,而黄帝陵竟任其荒废,抑或中央主管部门,因偏僻未暇顾及。一九五五年十月九日。”毛主席指示:“周总理,此件阅后,请批交有关机关处理,我看陈先生的提议是有道理的。”(此件摘抄于北京图书馆,抄件存黄陵县县志办。)
  [7]何炳武、姚敏杰编注:《历代咏黄陵诗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
  

黄帝祭祀研究/何炳武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03

您是第 位访客!